欢迎访问快乐巴士知识库

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本站原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一、考什么

①题型设置。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金陵①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③。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④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⑤,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金陵:六朝和五代十国南唐的故都,即今江苏省南京市。②霸祖:原指南朝陈的开国君主陈霸先,后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孤身:形容开国君主白手起家,取得天下。二江:北宋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豪华”二句的意思:追求豪华生活都是在成功之后,哪知道亡国之祸总是和贪图安乐连在一起的。逸乐:闲适安乐。④后庭: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曲。陈后主在位时荒淫腐败,以致亡国,故此曲被称为亡国之音。⑤黍离:《诗经》篇名,即《国风·王风·黍离》,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开创基业的历代君王与其子孙不同情况的对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承上议论,表达的意思与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处。

C.“东府”是东晋时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颈联虚实结合,表达了对荒淫逸乐以致亡国的无限感慨。

D.尾联用典,意思是诗人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诗人无尽的愤恨与悲慨。

解析▶此类试题的设错点一般在意象的含义、手法的使用及其解说、艺术效果的分析、语言风格、内容的解读,考生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诗人无尽的愤恨与悲慨”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既然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那就暂时搁置,且付心事于酒杯,以免徒然伤感,这是一种洒脱。

答案▶D

14.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6分)

解析▶要求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的特点,作答时围绕“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进行分析。诗的首联一开始就严肃地指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接着则冷静点明其原因: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大多都是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取得天下,其子孙却轻易地把政权断送。进而客观地指出这些政权之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因为继承者享有国家以后,日趋奢靡逸乐。王安石站在历史高度,冷静严肃地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并在三、四两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以此与上半首相印证。

答案▶“冷峻严苛,诗如其人”是指王安石的诗具有“冷静、严肃”等风格(风格解读近似即可),一如其人。诗人冷静剖析,揭示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诗人认为不必为之惋惜悲伤。诗人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诸多政权兴亡的规律,给当朝者及后人以警示,引人深思。

【赏析】

《金陵怀古四首》是王安石在金陵感怀历史兴亡而作的一组七律。

本诗是组诗的主题曲,前面两联又是这一主题的概括。首联一开始就指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颔联则点明其原因: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大多都是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取得天下,其子孙却轻易地把政权断送。二江是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而这些政权之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因为继承者享国以后,日趋奢靡逸乐。这两联高屋建瓴,概括的不单是金陵,也几乎是历史上一切政权的盛衰兴亡的规律。三、四两联则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以与上半首相印证:那金陵城中的东府城曾是东晋简文帝的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而如今只剩下几间佛寺了;想当年杜牧泊舟秦淮河上,听到商女唱着陈后主谱写的《玉树后庭花》遗曲,便联想到那淫靡之音终于使后主成为亡国之君。如今这十里秦淮,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诗人最后感慨地说: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歌》,然而千百年来,兴亡更替,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

二、怎么答

客观题突破技巧

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考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命题人可以在基于对诗词基本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利用考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如: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不正确。作者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且从最后两句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行为和坚韧不拔的壮志的赞叹,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答案】 A

另外,在诗词风格上,由于许多考生容易对特定作者产生固化印象,如李白之豪迈、苏轼之旷达、杜甫之沉郁、柳永之婉约等,命题人可能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脱离某种特定风格的篇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达到考查的目的。如:

晨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釆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诗歌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诗歌较好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解析】 诗歌没有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沉郁”指诗歌内容的深刻、凝重。“顿挫”则是就诗的艺术形式而言的,指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尽管杜诗多有“沉郁顿挫”之风,但本诗描写清晨微雨,清新明快;尽管杜甫很多诗歌“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但本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

【答案】 D

②曲解诗词具体词句,如时节、地点、事件、人物、动作等。对诗词具体词句的理解需要以整体理解为基础,很多时候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很多考生平时积累不足,知识面不广,再加上考试时间紧张等多种原因,在理解具体词句时往往没能做到结合全篇,综合考虑,从而不能正确判断选项。如:

野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不正确。诗中“穷”意为困窘,即感到压抑,理想不能实现,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贫困。

【答案】B

另外,有时候诗词中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重心,所有意象都要为这个重心服务,如果偏离这个重心,也可能出现误判。如: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解析】 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无哗战士衔枚勇”一句,作者通过“无哗”“衔枚”来突出考场的肃静,而命题人却故意将重心移至“勇”上,将选项故意设成“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如果考生忽视整体阅读,就很容易跟着选项思路走,掉进命题陷阱。

【答案】 B

③曲解诗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但因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够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准确对应,从而造成误判。考生不容易区分的概念如:虚与实、情与景、衬托与对比、白描与细描、渲染与烘托等,以及相关的语言类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婉约细腻、明快简洁之间的区别,华美绚丽、悲壮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顿挫之间的区别,等)。如: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

秦 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④梦天门。

【注】①这是秦观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鸿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名将。《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暗示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B.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

C.颔联把眼前之景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

D.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汉代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

【解析】 “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表述错误。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所以是“实写”而不是“虚写”。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和“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后虽为李愬讨平,水患却遗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加强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比拟向宗回,希望他能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努力。

【答案】 A

3.认真审读选项,做出准确判断。①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②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进行对照比较。

三、练一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表现了画家将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技巧。

【答案】 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语言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赏析】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

首联写画中山水的特点:入目之间皆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镜头拉远,那重重青山是多么苍翠,多么邈远。“满眼”写出了江水势头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苍然”写出了青山的苍翠与邈远。

颔联赞叹画作之精妙:一直以来山水邈远的意境难以体会,眼前的这幅画只有一扇窗子那么大的尺寸,却将万里山水展现于眼前。其中“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与前句中的“万里意”相对比,说明了画师技艺高超。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因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云的流连也是诗人的流连,说明诗人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但景中含情,让静物有了动态感,有了人的情怀,有了人生的况味。

尾联赞叹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不能用言语道出:这幅画中蕴含着更加绝妙的诗句,但“我”吟来吟去也觉得自己的诗并没有曲尽画中之意。这是诗人谦称自己的学力浅薄,衬托画师技术之高超与画中山水景物之绝妙,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首、颔二联重在写景,写出了江水的浩大、树木的苍翠和画中意境的幽远。颈、尾二联重在抒情,抒诗人流连画中、悠闲自得之情,同时赞叹画师技术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受恩必报”不正确。“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只是说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并没有提到“受恩必报”。

【答案】 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分点作答。在情感表达方面,结合颔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主考官阅读自己的试卷,而不求朝廷之士呈上自己的论著举荐。结合尾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而颈联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心怀乡思之苦,身处凄凉之境却有一种立身刚直、不卑不亢、孤高耿介的品格,从而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在结构安排方面,其他各联都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颈联采取委婉表达的方法,即借景抒情,使得诗歌节奏得以舒缓,产生了含蓄之感。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赏析】

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带有自荐性质的诗。类似的诗歌有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上李邕》等,不过这些诗风格各异,有的恭敬,有的狂傲。

这首自荐诗,言辞恳切,无狂傲之气;不卑不亢,无谄媚之态。本诗既表达了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品德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

首联是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谒不是因为您是权贵,而是因为您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颔联委婉、隐晦地说明自己的来意,明面上表明自己此次拜谒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裴侍郎您能读读自己的试卷,能和您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但是听的人自然心知肚明。诗人巧妙、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有阿谀奉承的谄媚之态,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颈联借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在风中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孤高、拥有鸿鹄之志的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结构上,颈联缓和了前两联直陈式的叙述节奏,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这一联和诗中其他三联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

尾联中的“男子受恩须有地”一句,是说大丈夫要凭自己的受恩,意指自己是有才学之士。“平生不受等闲恩”一句,是说自己不随便接受施舍恩惠。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 “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诗的三、四两句重点写眼前的“田埂”和田中的“白水”。“田塍望如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田埂笔直如线。“白水光参差”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答案】 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题干要求比较《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语言风格的不同,这需要考生了解有关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些常用名词,并联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加以对比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典故、比喻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绪,显得相对典雅;《插田歌(节选)》则直接描写春天的物与人,简要勾勒出插秧时节的景象,显得相对简练。按照“语言风格+诠释”的模式回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赏析】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期间。这首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景。虽然中唐新乐府诗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入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形式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精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创作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