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快乐巴士知识库
首页 > 诗词 > 元曲 >

《元曲三首》赏析

本站原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元曲三首》
导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徜徉于诗的园林,在“国风”粗朴而纯美的乡野民声里结识了散璞玉之辉的“诗经”,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里邂逅了纵日月之光的“离骚”。当我们的心灵之谷还回荡着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铿然之音、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慨时。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园子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元曲,在通俗而又诙谐的作品中感受艺术另一番风景。
 
◆作者简介
1.马致远
马致远(12507—1321?),名不详,晚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加元贞书会,与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黄粱梦》杂剧。明初贾仲明为他写的《凌波仙》吊词,说他是“万花丛里马神仙”。元人称道士做神仙,他实际是当时在北方流行的全真教的信徒。《录鬼簿》说他曾“任江浙行省务官”。晚年退隐田园,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他的逃避现实的厌世的态度大大影响了他的创作成就。作品除散曲外,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2.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年),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大约生于金宣宗贞祐、元光之间(1213—1222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元朝杂剧的奠基人。
关汉卿是元代杰出的戏曲家。他精通音律和戏曲艺术,能吟诗演剧,歌舞吹弹。又由于他长期深入民间,常生活在妓院和剧场之中,对现实人生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于是创作出一批“煊烂百代”的作品。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曾是当时一个杂剧创作团体——玉京书会的领导人。著杂剧六十多种,今存18种,著名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等。他是元杂剧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堪称元曲中的巨擘。其曲辞“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第一”(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    关汉卿不仅是杂剧大家,也是散曲大家。今存套数 13 套,小令 57 首,内容多为抒发抱负,述说身世或描写男女恋情、离情别绪,时而悲歌慷慨,时而风流艳冶。语言通俗,既自铸伟词,又擅用口语。小令以活泼婉丽见长,散套有豪爽淋漓之慨。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枝花•不伏老》
3.睢景臣
睢景臣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他的出生年月也不清楚,根据一些材料推定他大约是生活在十三世纪末,十四世纪初。据钟嗣成《录鬼簿》说:景臣大元大德七年从扬州来到杭州才和他相识,知道他很爱读书,心性聪明,精通音律。当时杭州的曲家都用高祖还乡的题材作套曲,以睢景臣所作的最新奇,压倒各家的作品。他还著有杂剧《屈原投江》、《莺莺牡丹记》等三种,都没有流传下来。
 
创作背景
1.《蟾宫曲·叹世》
在元代,读书人从总体来说是被边缘化了。他们从“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地位,被挤到了有“艺”却无处可卖的境地。加之马致远此时正遭贬谪,从官位跌落为百姓是他所要面对的无情的现实,世态炎凉给他的沉重打击是不难想象的。于是,历史事件就成了他宣泄对现世牢骚的手段,感喟世道无常、人生如梦的作品便由心而出。
2.《[南吕]四块玉·别情》
元曲把爱情审视的目光,由理想化了的少数人转向了具有生活本色的多数人,由单纯审美变为审视世俗,审视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现实世界。此由即以代言体抒写女子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在元代,阶级压迫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列在蒙古人、色目人之下,知识分子的地位更是低下,有“九儒十丐”的说法。此外,元朝皇帝每年都要回上都一次,所以,虽然刘邦的时代距离元朝已很遥远,可是元曲作家们却一度举起了“高祖还乡”的创作热潮。这套套曲虽是写刘邦,却把刘邦这个皇帝典型化了,作者蔑视、斥责的就不止是历史上的刘邦,所表现的是人民群众敢于对强大统治者的挑战,这是它的积极意义所在。
 
◆知识链接
    1.关于“宫调”:
    我国历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以其他各声为主的则称为“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宫调”。周德清《中原音韵》记载,元代最通行的宫调有12种,即所谓“五宫七调”,元杂剧中实际应用的只有五宫四调,即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后通称“北九宫”
    2.散曲特点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3.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4.元代散曲创作: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和白朴,此外重要作家还有卢挚、姚燧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文题解读
1.《[双调]蟾宫曲·叹世》
“双调”,是;“蟾宫曲”,曲牌名;“叹世”,曲子的题目,即为感叹时世之意。在元代散曲家中,马致远是牢骚最多盛的一个,也是宣泄牢骚的技巧最高的一位。本曲即在抒发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2.《[南吕]四块玉·别情》
“南吕”,元曲中的宫调名;“四块玉”,曲牌名;“别情”,曲子的题目。本曲主要写了男女离别相思之情。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般涉调”元曲中的宫调名;“哨遍”,曲牌名,本曲以“哨遍”这一曲牌起头的套曲,后面的“耍孩儿”“五煞”等均为曲牌名;“高祖还乡”,曲子的题目。高祖,即刘邦,在他与项羽争夺农民起义胜利果实的战争中,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统一了全国,做了汉朝第一任皇帝,历史上称为太祖高皇帝,或者简称汉高祖。据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上有一段文字看,高祖回到沛县时是十分热闹的,沛县的老百姓对他也是非常热情和亲切。本曲作者睢景臣没有歌功颂德,而是从高祖本纪中所记刘邦少年时的无赖行为生发开去,从另一个角度,以一个曾经与刘邦有过瓜葛的农民的口吻,用辛辣幽默的民间语言揭露他发迹以前的行径是流氓,不是龙种,来勾画这个流氓皇帝衣锦还乡的场面,表现了作者对皇帝的蔑视
 
文本品读
[双调]蟾宫曲·叹世
马致远
咸  阳①百二 山河②,两字功 名 
秦都咸阳,山河险固,为了追求功名二
几   阵  干   戈。项          
字,当年楚汉相争,干戈四起。西楚霸王项
    废  东吴③,    
羽,最终垓下受困,四面楚歌,自刎乌江;
兴衰成败,是非恩怨都不过是一场梦:
(1)秦国何等强盛,最后还是灭亡了;
(2)项羽英雄一时也兵败乌江自刎;
①咸阳: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②百二山河:《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山河之险,县隔千里,持载百万,秦得百二焉。” ③项废东吴:项,项羽(前232—202),名籍。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在推翻秦政权的斗争中,起过决定性的作用。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彭城,在今江苏徐州市,为古东吴之地。后为刘邦击败,被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自刎乌江。故曰“项废东吴。”
刘                            兴  
刘邦崛起巴蜀、汉中,推翻秦朝,战胜项羽,西 蜀①, 梦            说  
威震四海,称王称帝,然而这些,只不过是南          柯②。韩信③  功兀   的④
南柯一梦,瞬息破灭。韩信功劳卓著,直落
般    证果⑤,蒯          通⑥
如此(谋反被杀)的结果,蒯通的劝言,韩信
 言    那里  是风魔?    成 
不从,遂假装疯魔,却被刘邦所执。得事的
也    萧何⑦,败  也      萧何,   醉了
人是萧何,败事的人也是萧何,任他醉去,
     由    他⑧。
哪管他是非成败。
【内容】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表达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3)韩信立有汗马功劳的难免杀身之祸;
(4)谋士蒯通假装风魔以求自保。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
 
“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①刘兴西蜀:刘,指刘邦,西汉王朝的创建者,曾经率领军队攻占咸阳,推翻秦的统治。后又战胜项羽,统一天下。故云“刘兴西蜀”。②梦说南柯:李公佐《南柯记》叙述淳于棼梦至槐安国,国王妻以公主,任命他做南柯太守,享尽了荣华富贵,醒来才知道是一场大梦。③韩信:汉朝的大将。在推翻秦政权和楚汉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击灭项羽于垓下,使刘邦能够统一全国。但却被吕后杀害。④兀的:这。⑤证果:果报,结果。⑥蒯通:即蒯彻,汉初的谋士。曾劝韩信背汉,韩信不听,于是就假装风魔以掩世人耳目,后被识破,赚至京城准备杀害,蒯通历数韩信十大功劳不当得此恶报,自己甘愿油烹火葬,和他生死相伴。终于得到赦免。⑦萧何:汉初大臣。曾经向刘邦推荐韩信为大将,后为吕后杀韩信用的也是萧何的计策。⑧醉了由他:大醉不醒,哪管他成败是非。这是一种悲凉的嘲世和自嘲。
[南吕]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    送           别,心     难 
自从送别的那一时刻开始,心中总是难舍    ,一点   相                  思
舍难离,一缕相思的情意也不知道究竟何年 几时   绝? 凭              阑①
何月才能断绝?我独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眺
拂   袖  杨 花   雪②。溪     又
望,衣袖轻拂着银雪般的杨花。小溪曲曲又
斜  , 山      又           遮,人  
弯弯,重重的远山又遮住了我的视线,你已
去  也。
远去了!
【内容】形象真实地写女子送别情人后,凭栏远望的想思之情。
前三句,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
 
后四句以景托情,景中含情。飞絮的杨花,弯曲的“溪”与重重的“山”,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
①阑:同“栏”,栏杆。②杨花雪:白色的杨花像雪一样纷纷飘落。
 
社①长排门告示②,但有的③差使无
社长挨家通告,只要有派下的公差不得推故④,这差使不寻俗⑤:一壁厢⑥纳草除根⑦
推辞,这个差使不同寻常:一边要交给草料,
一边又要差夫⑧,索⑨应付。又言  是车驾⑩
一边又要当差夫,都须认真对待。都说是皇
都说是銮舆⑩,今日还乡故⑾。王乡老⑿执定⒀
帝的车驾,今日要回归故里。王乡老手捧着
瓦台盘⒁,赵忙郎⒂抱着酒葫芦。
盛献礼用的大盘子,赵忙郎抱着个酒葫芦。
新刷来的⒃头巾, 恰⒄ 糨⒅来的绸衫, 
戴着新洗的头巾,穿着刚刚糨好的绸衫,正
畅好是⒆妆幺    大户⒇。
好装模作样充阔佬大户。 
【第一层】写高祖未到时一群趋炎附势之徒准备“迎驾”的丑态 。
写高祖还乡农村的骚乱。刻画了乡里势利小人装模作样,趋炎附势的丑态:
社长不寻常地奔走告示;村民穷于应付,但也忍不住地“又言”、“都说”私下议论;另一些惯于见风使舵的人,已经乔装打扮执盘抱酒,路旁迎候。形形色色反映得可谓客观、真实,但也流露出几分厌烦与讥讽。
①社:元代以五十家为一社,设社长。②排门告示:挨户通知。③但有的:所有的。④无推故:不得借故推托。⑤不寻俗:不寻常。⑥一壁厢:一边、一面。⑦纳草除根:交纳去根的草饲料。⑧差夫:派劳役。⑨索:须。⑩车驾、銮舆:皇帝的乘车,亦代指皇帝。⑾乡故:即故乡。⑿乡老:村中长者。⒀执定:端着。⒁瓦台盘:陶制的托盘。⒂忙郎:对农民的称谓。⒃新刷来的:才洗过的。⒄恰:刚才。⒅糨(jiàng):在洗净的衣服上打一层米浆,叫做“糨”。⒆畅好是:真正是。⒇妆幺大户:摆出一副富家大户的样子。
 
 
[南吕]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耍孩儿]瞎王留①引定 火②  乔男女③,
[耍孩儿]瞎王留率领一伙不三不四的家胡踢蹬④吹笛   擂鼓。见一颩 人马  到
伙,吹笛敲鼓胡折腾。看见一大队人马来到
 庄门,匹头里⑤几面旗舒⑥。
了村口上,前面打头的是几面飘动的旗子。
一面旗白  胡阑⑦套住个   迎霜   兔,
一面旗上画的是白环里套住白玉兔(月旗),
一面旗红曲连⑧打着个毕月乌⑨,   
一面上画的是红圈里套了个三足乌(日旗),一面旗鸡学舞⑩,一面旗狗生双翅11,一面旗
一面画着一只学跳舞的鸡,一面画着长翅膀
蛇  缠    葫           芦12。
的狗,一面画着蛇缠在葫芦上。
[五煞]红漆了叉13,银铮了斧14,
[五煞]漆了红的画戟和镀银的斧钺,金
甜瓜苦瓜15黄金镀。明晃晃马蹬枪尖上挑16,
瓜锤都用镀着黄金。朝天蹬在枪尖上挑着,
白雪雪鹅毛扇上铺17。
鹅毛宫扇毛绒绒的,这些仪仗,浩浩荡荡。
[耍孩儿]写乐队和旗队。旗队中的五色旗分别画有日、月、凤凰、飞虎、蟠龙的图案。[五煞]写皇家所特有的铺张的仪仗,如戟、斧钺、金瓜锤、朝天镫、宫扇等。
 
这乡民不懂得这些旗帜、器械是代表皇帝的尊贵和神圣,只是根据自己的见识来胡乱解释一番。皇帝奢华的仪仗成了这乡民眼里的“杂耍”家什,整个仪仗队在他的眼里成了穿
①瞎王留:乡民的浑名。②火:同“伙”。③乔男女:不三不四的一伙怪人。④胡踢蹬:胡乱瞎闹地。⑤匹头里:当头。⑥舒:飘扬。⑦胡阑:“环”的合音,指圆圈。白圆圈中有个白兔,即月亮,也就是月旗。⑧曲连:“圈”的合音。⑨毕月乌:即乌鸦。传说日中有三足金乌,红圈中画着金乌,即太阳,也就是太阳旗。⑩鸡学舞:指凤凰旗。11狗生双翅:指飞虎旗。12蛇缠葫芦:指游龙戏珠旗。13红漆了叉:红色的画戟。14银铮了斧:镀了银白色的斧。15甜瓜苦瓜:指金瓜锤。16马枪尖上挑:指朝天蹬。17白雪雪鹅毛扇上铺:这句指鹅毛宫扇。
这几个乔人物①,拿着些不曾见
仪仗中的这些怪模怪样的人物,拿着未曾见的器仗,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过的器仗,穿着奇怪不堪的衣服,招摇过市。
【第二层】描写仪仗队中的兵器与饰器。
[四煞]辕条②上都是马,套顶③上不见
[四煞]车辕里套的都是马,看不见驴拉驴,黄罗伞④柄       天生曲。车前八个 
车,车上撑着曲柄的黄罗伞盖。车前面是八 
天 曹   判⑤, 车后若干
个威风凛凛的侍从,车后面有许多随时等着
递   送    夫⑥。更几个多娇女⑦,
侍候皇帝的仆从。还有不少的漂亮宫女,穿
一般穿着,一样妆梳。
着和妆梳一模一样。 
【第三层】写刘邦的车驾与侍从。
[三煞]那大汉下的车,众人
[三煞]那大汉下了车,众人慌忙向那大
施  礼  数,那大汉觑得人如
汉跪拜行礼,那大汉竟傲气十足,好像没有无  物。众乡老展脚舒腰拜,那大汉挪身着
人一样。众人跪拜行礼,那大汉移动着身子手扶。猛可里⑧抬头觑,觑多时认得,
用手扶。猛然抬头细看,看了多时才认出,
着“大作怪的衣服” 的“乔人物”,显得滑稽可笑。
 
车驾前的导驾像泥捏的判官一样严肃、呆板,车驾后的那些宦官和宫女也是面无表情。这里用“天曹判”、“递送夫”、“多娇女”来对导驾、侍从、宫女进行嘲讽和鄙视。可笔锋仍然刺向将要出场的皇帝。
众人忙着迎拜刘邦,刘邦却视乡党如无物,一尊一卑,一傲一恭,形成强烈的反差,令这乡民极度反感。连用三次“那大汉”,表现出他对对方的憎恶和鄙
视,压抑在心中的情绪
①乔人物:装模作样的怪人。②辕条即车辕。③套顶:套车的绳。④黄罗伞:即“曲盖”,宫廷器物,用黄丝绸制作,状如弯柄的伞。⑤天曹判:天上的判官,指皇帝左右的仪卫人员。⑥递送夫:指奔走侍候的宦官。⑦多娇女:指宫女。⑧猛可里:突然间。
险气破我胸膛。
险些气破了我的胸膛。
【第四层】皇帝下车与乡民相见了的情景。
[二煞]你身须姓刘,你妻    须姓吕,
[二煞]你本人姓刘,你的妻子姓吕氏,
把  你两家儿根脚①从头数。你本身做
从头到脚把你两家的老底来历数。你本身做
亭长②耽③几杯酒,你丈人教村学
过亭长,好酒贪杯,你的丈人教过村里的学
读几卷书。曾在俺庄东住,也曾
童念了几年书。曾经住在我们村东,也曾经
与我喂牛切草,拽 坝④扶锄。
和我一起喂过牛、切过草,拽耙使锄干农活。
[一煞]春采了桑,冬借了俺
[一煞]春天偷采过我的桑,冬天借过我
粟,  零支了米麦无   重     数。
的粮,零零碎碎支付了你无数次的米和麦。
换田契强秤了麻三秆,还酒债偷  量
换地契你强行秤了三秤麻,还酒债你又偷量
了豆几斛⑤。有甚 胡突⑥处? 明
了几斛豆。有什么糊涂的地方呢?明明白白地
标着册历⑦, 见放着⑧    文书⑨。
记在帐簿上,清清楚楚的写在契约中。  
呼之欲出。终于等到他认出刘邦的面目后,他再也忍不住心中怒火,大声骂起来。
 
乡民抖出刘邦的根底;说刘邦是一个小亭长,一个酒色之徒,一个也和他一样“喂牛切草,拽坝扶锄”的庄稼汉。这就戳穿了所谓“奉天承运”的天子天命的谎言。
 
进一步揭露这位皇帝的无赖行径,一口气把刘邦干过的一系列的死乞白赖、坑蒙拐骗的勾当揭发出来,把皇帝身上的神光褪得一干二净,露出他的流氓无赖本相。
①根脚:根底、出身。②亭长:秦代十里一亭,设亭长,为管地方治安的小吏,刘邦曾做过沛县泗水亭长。③耽:嗜好。④拽坝:即拽耙。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⑤斛(hú):十斗为一斛。⑥胡突:糊涂。⑦册历:账册。⑧见放着:眼前还保存着。见(xiàn):同“现”,现在的。⑨文书:借据一类的文字。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①内旋②拨还,
[尾声)欠我的钱,从官差钱中马上拨还,
欠我的粟, 税粮中 私准  除。只道刘三③,
欠我的粟,从税粮中私下扣除。只说刘三啊,
谁肯把  你揪捽④ 住?  白⑤  甚   么
谁愿意把你揪住不放?却为什么平白无故地
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⑥!
更名改姓,叫成了汉高祖呢! 
【第五层】这乡民揭露了刘邦当年的无赖行径,抖了皇帝的老底。
 
再进一步揭发皇帝假公济私,中饱私囊。最后用滑稽的笔调质问刘三为什么改名换姓,“唤作汉高祖”。是不是因为坏事、丑事做得太多了,想用这办法一笔抹掉呢 ? 极尽讽刺和嘲笑。
①差发:当官差,当时派到官差也可以出钱雇人代替。②旋:时间带副词,不久、很快。③刘三:刘邦排行第三。④揪捽(zuó):揪住。⑤白:无端,平白无故。⑥汉高祖:这是刘邦死后的谥号,但是《史记》中已有“高祖还归”,所以“高祖还乡”已成为后人习惯的说法。而且这里称“汉高祖”,更主要的是可以增强讽刺效果。
 字词
    1.字音
蒯通kuǎi   银铮zhēng   小觑qù     銮舆luán yú
揪捽zuó   斛斗hú     拽坝zhuài bà
2.通假字
(1)凭阑拂袖杨花雪(“阑”通“栏”,栏杆)
(2)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火”通“伙”,一伙)
(3)拽坝扶锄(“坝”通“耙”,一种平地碎土的农具)
(4)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通“现”,现成的)
3.古今异义
社长排门告示(古义:通告,通知,动词。今义:布告,名词)
4.一词多义
(1)兴
刘兴西蜀(兴旺,兴盛)
夙兴夜寐(起来,起)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发动)
百废待兴(兴办,举办)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xìng,兴趣,兴致)
(2)绝
一点相思几时绝(断,断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3)旋
差发内旋拨还(立即)
及凯旋而纳之(归来,回来)
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不久)
 
5.词类活用
白雪雪鹅毛扇上铺(名词叠用为形容词,雪白的)
6.文言句式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判断句)
 
◆重点解读
1、《[双调]蟾宫曲·叹世》一首曲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明确:本曲主要是借历史事件表明兴衰成败,是非恩怨,不过是一场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道出世道之险恶,人心之叵测。结局以“醉了由他”突出“叹世”主题,表明自己超然物外,不问世事的态度。
2、《[南吕]四块玉·别情》曲中“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主要有两重意味。一是点明季节为暮春,此时节最容易动人离愁,或许还有暗示别时情景的作用;二是点明女主人公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而且怅惘许久,以致杨花飞满衣襟,须时时“袖拂”。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组套曲写的是汉高祖还乡,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这个事件的?这样表现有什么长处?
明确:作者既没有把汉高祖作为一个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英雄来歌颂,也没有从一国之主荣归故里的角度纯客观地描述那种热烈壮观的场景,而是通过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农民的眼睛,勾勒了天子返乡的一幅幅画面。作者构思尤为巧妙的是,他所塑造的这个农民不仅熟悉刘邦的底细,并且在刘邦没有发迹以前,和刘邦还有过一些瓜葛。这样通过他的嘴,对汉高祖嘻笑怒骂,揭露了最高统治者五色锦袍下所藏着的丑恶东西,就显得合情合理了。由于使用了大量符合农民身份的语言,使整组套曲生动活泼,笔锋所至,妙趣横生。
4、《[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支曲子的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明确:这篇套曲思想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蔑视皇帝,否定皇权的思想倾向上。曲子中的乡民不仅不尊重刘邦,反而当众抖搂刘邦的丑事,使皇帝“原形”毕露,否定了皇帝不是什么奉天承运、高贵得不可侵犯的圣人。曲子中的被嘲弄的皇帝刘邦,只不过是作者借以调侃讽刺皇帝的艺术形象,作者正是通过否定刘邦而表现了他否定皇权的思想。
5、《[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写的是高祖还乡,为什么主角不很快出场,而要用一大半的篇幅去写支差迎驾,銮舆仪仗之类的场面?是否有点走题?
明确:这是一种反复铺陈欲抑先扬的手法,目的是为了造成戏剧性的效果。车驾来到以前,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是穷人还是富户,都忙得不可开交。虽然这个农民还搞不清“车驾”和“銮舆”是怎么回事,但看这忙乱的劲,猜想一定是个了不得的人要来了。接下去连着用三支曲子写仪仗车队,虽然描写的是威武盛大的场面,但作者着意是写那个至此还未出场的人物,这样豪华威严的气派,来的肯定是个非凡的人物。然而当读者按这个思路去推想时,却突然来了个大转折。
第五支曲子,主角上场了,但这时作者还未点出他的身份。一方面是为了情节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场景来看,这样写也合情合理。皇帝驾到,百姓都得下跪恭迎,来不及仔细辨认,所以最初给人的印象只是外形:一个大汉,(这是农民的口语,但是很真实,一年四季从事农耕的老百姓判断一个人,第一眼是看他长得壮实不壮实。)而且架子极大,“觑得人如无物”。待到跪拜之后,抬起头来仔细瞧,“觑多时认得”,这才认出那大汉是谁。可是到这时作者还不点破究竟是谁,只用一句包含着许多问号的话“险气破我胸脯”收尾。这句词好像奇峰突起,带起了无穷悬念,激起读者急切要求了解其中原委的欲望。
6、《[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第六、七两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和经历的,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第六支曲子是写刘邦的出身。起首一句,直截了当指出:你本身姓刘,你妻子本姓吕。什么皇帝、天子,什么汉高祖或其他尊号都瞒不了我。这样立刻就给读者一种印象:“我”是个知根知底的人物,所说的事应该都是可信赖的。
接着叙述了刘邦的身世,意在指出,你一家都是平民百姓,种过地,喂过牛,丈人读过几卷书,但也只不过教个村学而已(有的文章把“你丈人教村学,读几卷书”,解释为“胸无点墨”。纯属臆测)。你和“我”没有什么两样,今天却大耍威风,大摆架子,你昂首阔步,目中无人,我却得恭恭敬敬,下跪叩头,这怎么能叫人不气恼。
除这层意思外,作者还有更深的含意。皇家史书记载,刘邦出生前,他母亲“梦与神遇”,当他挥剑斩了白帝子后,就决定了他这个赤帝子必然将来要当皇帝的命运。他出生后,上空总有祥云伴着他。这种非凡的出生就决定了他辉煌的前途。岂止是刘邦,一切帝王登基后,那些曲意奉承的史家,总要编造出无数谎话来,意在说明这是天命。而雅景臣却敢于打破这种谎言,指出皇帝和平民百姓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区别。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向皇权的一次挑战。
第七支曲子是叙述刘邦在村里的所作所为,着意在揭露刘邦的隐私(当然是皇帝最忌讳的东西)。春采桑(这里的“采”,可理解为“借”,因为借桑叶得到主人允许后,还要自己去采),冬借粟,其间零零星星借支的米麦数也数不清。说是借,实质是拿,从来没见归还过。经手换田契(因为刘邦是亭长),却借机勒索三秤麻,这不是无赖吗!说是还酒债,又乘机偷去几斛豆,真正是流氓!这些不是“我”胡编乱造,都有账本、借据可查。斩钉截铁的语句,使人深信不疑。欠账不还,还要我跪拜,怎不气破肚皮!一个被达官贵人捧入云端,至高无上的人物,原来有着这么许多劣迹,剥开他虚假的神圣外衣,说到底,这皇帝还不如一个正直的平民百姓。对最高统治者进行这样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无情的斥责,表现了作者进步的思想和胆识。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告诉读者,皇帝并不是什么真命天子,他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甚至还不如老百姓。
 
 难点突破
1.皇帝外出的车驾是非常威武壮观的,可我们在读《[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二至四三支描写这种场面的曲子时,感觉到异常滑稽可笑,这是为什么?
明确:作者通过旁观者的眼睛,层次井然地描写了皇帝出巡那种威严盛大的场面。然而,这个旁观者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民,也许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村子,根本没看到过这些人物和东西,他是用自己掌握的那点知识来观察和理解这一切的,所以就像通过哈哈镜观察世界一样,一切都走了形。那些有着吉祥意义的皇室旗帜,在他看来只是白环套住个兔子,红圈打住个乌鸦;凤凰,他以为不过是只在跳舞的鸡;飞虎,他看了还觉得可笑;狗干吗要插上翅膀;而那象征帝皇的龙,他觉得和蛇也没啥区别。那些光闪锃亮的武器,有些他是从来没看见过,只能拿自己所熟知的事物去猜想,于是金瓜锤成了甜瓜苦瓜,朝天蹬成了倒放的马鞍,显得那么不伦不类。东西怪,人也怪,穿了些稀奇古怪的衣服,一个个板起面孔,没有一点表情,就像是庙里的菩萨装模作样。
经他这么一“理解”,这支威风凛凛的皇家仪仗队,就变成了耍把戏的队伍了。使人读来,感到忍俊不禁。但是掩卷深思,又感到合乎情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扭歪了的形象,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嘲讽和鞭挞。
2.《[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这套曲子塑造了几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这在元散曲中还是不多见的。这些人物为什么会具有这么高的艺术价值呢?
明确:作者在塑造人物时,用的是近乎漫画化的笔法,粗粗勾勒几笔,就显示出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特征,虽然近乎夸张,但又是真实的,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最成功的当然数“我”,作者对他的外形完全没有作任何描绘,但读了这套散曲,几乎就有一个真实的人在眼前活动。第一首曲子从他对支应苦差的抱怨,和对富户的嘲讽,就可以判定他的身份是普通农民。以后的三支曲子可以看出他的见闻实在有限,没见过世面,一辈子是在村里劳动。同时他的性格是风趣开朗的。再往下几支曲子,则又可以判断他和刘邦的关系,估摸出他的年岁来。同时又可以看出他那种直率认真,不怕天、不怕地,敢说敢为的性格。这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典型,通过他的嘴,作者说出了广大百姓想说又不好说的话。
其次是刘三。作者几乎只用一支曲子,抓住了他的几个细节,就画出一个好酒闲散无赖的画像。
除此之外,如王乡老、赵忙郎等,虽然只用了一两句话,也活脱脱画出了那种得意洋洋,又要强装惶恐恭敬,装模作样的小丑式的脸谱。
 
文本鉴赏
1.《[双调]蟾宫曲·叹世》
(1)联系历史人物表现自己的历史观、政治观。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否定,对说不清功过是非的现实政治表示了反感。
(2)作品短小精悍,概括性强,容量大。
(3)语言通俗平白,简洁明快,如飞流入涧,一泻无余,充分表现了豪放的风格。
2.《[南吕]四块玉·别情》
(1)层层设障,加深缠绵的愁思。
杨花纷飞,既是障人视线的物,又暗喻离人的飘泊,还可用飞絮的杨花来表现女子愁思的缠绵,其一语双关为全曲设定了感伤凄迷的氛围。杨花这个具有春天时节特征的景物所造成的气氛,正好衬托出女子为离情别恨所愁苦的难以抑制的心情,如此看来,春光不仅热闹,还含有春意缭乱、春情难遣之意。拂开眼前的杨花,看到的是“溪又斜”,“山又遮”,即弯弯的溪水曲折流向远方,重重的山峦起伏绵延,青山遮住了视线。接连的障碍,女子的愁绪随景物变化不断地加深,变得凝重,有着欲罢不能的感伤,当心爱的人已经远去了,看不见时,只好叹惜道“人去也”。
“凭阑”目送原是为了对爱人的思念,谁知越送愁越重,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了。所以,层层的设障,是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女子“愁思无穷尽”的心境。
(2)直抒胸臆与以景托情相结合
这支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两层的写法完全不同。前三句为第一层,写离别相思之情,用直抒胸臆的方法。第二层,是以景托情,而景中含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耐人寻味。这是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艺术效果也最好。
(3)语言浅近如话,也是该曲的一大特点。散曲具有“街市小令”的特征,语言通俗浅白。关汉卿对于散曲,不是将它文雅化,而是保持了它的本色,这支散曲是一个例子。这支小令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读来韵味悠长。
3.《[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1)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全文八支曲子分为三层意思:先写社长告示,乡民被迫迎驾的忙乱情景;接着又对刘邦极其奢华的仪仗队进行嘲笑和讽刺;最后嘲讽刘邦骄傲丑态及揭他的老底,数落他的无赖行径,及表示对他的蔑视。全篇浑然一体,错落有致, 有一气呵成之感。
全篇是叙述高祖还乡这件事,也用简洁的笔调,勾画了社长、王乡老、赵忙郎、刘邦等几个人物,在描述还乡的过程中,还通过一个农民对这件事的观察、解释,刻画出一个性格豪爽、奔放、粗犷、朴素、无所畏惧的农民形象,构成了这篇作品在写作上的特色。
(2)语言诙谐、幽默(使用口语、俚语)
比如用“白胡阑套住个迎霜兔”、“红曲连打着个毕月乌”、“鸡学舞”、
“狗生双翅”、“蛇缠葫芦”等一系列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描写日、月、龙、虎、凤五面旗,这就富有讽刺的意味。元曲最大的特点是使用口语、俚语,读起来明白、流畅、生动,与唐诗宋词用语力求典雅完全不同。由于口语运用得好,使人物性格特别鲜明清晰。
(3)动作传神
本篇全文只有457 个字(不计标点符号),但却塑造出了一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 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之所以能呼之欲出,使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面,就是由于作者善于运用“猛可里抬头觑,觑多时认得,险些气破我胸脯”等一连串传神的动作,和运用了“你须身姓刘,你妻须姓吕,把你两家儿根脚从头数”等个性化的语言。汉高祖刘邦的形象也就是如此。“那大汉下的车,众人施礼数”,“那大汉觑得人如无物”,“那大汉挪身作手扶”,“强称了麻三称”,“偷量了豆几斛”等等传神的动作,才使人们不仅看到他今天那非常骄傲的模样,而且还看到了他过去的无赖行径,他的形象使人难以忘却。
 
结尾一曲可以说是全组套曲的高潮,特别是最后三句:“白什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更是余味无穷。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我们该如何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
分析:汉高祖还乡,结尾结在向他要帐上,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结局。而且最后三句意在指责他至今还想赖账不还,更使人料想不到。但仔细想来,却又是合情合理的。
套曲起首写圣驾要来,因为刘邦做了皇帝,要避讳,村里人当然不能直呼其名,只是恭恭敬敬地称高祖皇帝。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搞不清汉高祖是谁,还以为是另外一位大人物。及至见面仔细辨认,才认出来这个高祖,原来就是刘三。那刘三干吗要改名汉高祖呢?于是“我”从自己切身的遭遇出发,很自然地就会认定改名是为了躲债赖账。这是符合“我”作为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特征的,在“我”的眼里,始终把刘邦看作是个流氓,作者也自始至终抓住刘邦的无赖行径做文章,把其写成一个丑角(包括对仪仗队扭曲的描写,渲染了一个丑角登场的气氛)。这样全套散曲尾首呼应,而且更加强了嘲讽和抨击的力量。
同时这结尾一曲,也最后完成对“我”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一方面明确表明欠的债要还,而且提出了还债的具体办法,另一方面又故意揶揄刘邦,不想还债也不要紧,谁又会揪住你不放呢?你尽管堂堂正正地叫刘三,干什么平白无故偷偷改姓更名,“唤做汉高祖”(他并不了解“汉高祖”这个尊号和刘邦这个名字之间的关系)。在老百姓看来改姓换名实在是不光彩的事。这样就充分表露了“我”这个人物正直朴实,泼辣敢斗,同时又诙谐幽默。是个十分成功的喜剧人物。
汉高祖是刘邦死后的尊号,作者却故意把这尊号放在刘邦生前,一则是因为这个尊号已为大家所熟悉,这里借用一下;二则活人为了赖债,竟然要用死人的尊号,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也增加了喜剧的效果。
 
 

精选图文

热门排序

推荐文章

相关标签

221381